百 年 传 承——(上)

  • 发布时间:2022-04-07
  • 来源:本站
  • 浏览:3543

一、祖辈传承人难得保留下来的照片——牛正心

图片1 (复制).png

牛凤书长子牛正心十几岁时就常在店内帮忙,大小事务熟悉精通遵守父亲及三叔的做事原则,头脑灵活,生意不断扩大。

牛正心成年后,迎娶门当户对的毕家大醋坊“井泉居”之女为妻。“井泉居”是王村街上最早的酿造大字号东家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次子毕际有,蒲松龄先生在这里成就了《聊斋志异》。两大酿造世家的联姻,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岳父毕肃晟的鼎力帮助下,生意做的十分红火,1925年正值举办规模宏大的全国食品博览会,义盛产品在青岛参赛并荣获银奖。牛正心将字号更新为“义盛永”,寓意“义盛”精神永续流传。

为更好的经营这份事业,牛正心另聘当时有名的大师傅毕德富掌柜,在毕德富助力下,义盛永字号在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 酿造的红谷黄酒1927年参加胶济铁路沿线土特产品展览时,经专家评定荣获二等奖。

民国期间牛正心志在报国,考入山东警监学校,毕业后任警佐,期间兼顾黄酒和米醋生意,两个儿子牛德传、牛斌传都不再从事酿造业,转而在北京、天津、青岛等地从事棉纺等贸易。解放1950年,牛正心正式将“义盛永”交给了勤劳务实的大师傅毕德富。

图片2 (复制).png

二、祖辈传承人难得保留下来的照片——毕德富

图片3 (复制).png

毕德富,15岁就在义盛号学徒,1950年正式接手“义盛永”老字号,很多酿造工序掌握的时机,无法度量难于言传,但他却能调控的恰如其分,技艺冠压群芳。

他做的小米醋,多次拿到省里市里参加比赛,因其味道独特,香醇可口,两次夺冠1956年王村黄酒被评为山东省地方名产,1957年又参加了全国酒类展览并获得嘉奖。当年淄博市市委书记王世超特地到王村酿造厂视查,在车间品尝了刚出淋的独具风味的黄酒和小米醋,给予高度评价多次被评为周村区先进工作者和技术标兵,1958年被评为淄博市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省领导的亲切接见,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奖章。会上人们纷纷要求认识一下这位劳模,可一天书没念的爷爷却怯于见人,最后有人教他一句话:“我就是做王村醋的毕德富!”上台说了这一句话,鞠了一个躬,出了一身汗,却引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王村黄酒和王村醋以优质的产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市场供不应求。

三、图为公私合营前王村醋老字号店铺一览表

图片4 (复制).png

四、下图为牛氏义盛老字号19世族人1968年春节合影,中间一排右一、右二、右三、右四为牛正心嫡传四孙,前排右四为第五代传承人牛海均,后第二排左四牛均香,是第六代传承人毕研翠的母亲。

图片5 (复制).png

牛海均,牛正心孙子、义盛族人后裔,毕思永妻牛均香之弟。自小在酿造厂耳濡目染,改革开放后,与姐夫毕思永一起共同跟随毕德富学习传统酿造工艺。

五、1979年第五代传承人毕思永率先在王村恢复传统酿造,成立改革开放后第一家生产队酿坊。由大师傅毕德富亲自授艺,要求极为严格,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延续古法,酿造用料上乘,工艺讲究,一斤主粮十年醋,宁可少出决不超产,醋色挂碗,醇香馥郁。生意空前兴隆。在此授徒若干,始为王村醋和王村黄酒传统技艺的传播源头。

图为1983年鼎盛时期毕思永率首批学徒们进京在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前的合影留念。

图片6 (复制).png

六、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亲自组织创建了山东省老字号文化遗产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了传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队伍,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华老字号. 王村醋传统手工技艺》,也是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老写号作为中华商业商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智慧,书中从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翔实介绍了当地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具有突出贡献。

图片7 (复制).png

图片8 (复制).png

书中对“义盛永”老字号的历史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

上图的左下方小图中,为专题考察组特地采访了牛正心之孙牛庶均的传承情况。

图片14 (复制).png

专题考察组对王村醋传统酿造技艺中的老字号做出“传承谱系一览表”,其中详细介绍了老字号“义盛 ”的传承情况。


淄博义盛永酿造有限公司

联系人:毕经理

电话:13011646003

地址:山东·淄博·周村古商城

官方客服
小程序商城
官方公众号